當前位置:首頁 >> 政府信息公開 >> 信息公開目錄 >> 重點工作

精心描繪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“美好模樣”

時間:2020-09-30 15:52      瀏覽次數:       來源: 無錫市農業農村局      字號:[ ]

信息索引號 014007684/2020-00160 發文日期 2020-09-30 公開日期 2020-09-30
文件編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
發布機構 無錫市農業農村局 公開形式 網站、文件、政府公報
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
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,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
主題 農業、林業、水利--農業、林業、畜牧業、漁業 體裁 其他
關鍵詞 農村,農民,農民負擔 文件下載
內容概述 精心描繪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“美好模樣”

  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,是無錫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推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力之舉。近年來,無錫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“三農”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,解放思想、開拓創新、真抓實干、扎實推進,農業農村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新進展,但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相比、與廣大農民群眾期望相比,仍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,為此我市堅持“當好全省高質量發展領跑者”的目標定位,突出重點關鍵、強化問題導向,明確了25項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主要任務,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,初步展現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無錫模樣。

  讓農民生活更好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千方百計穩定農民就業,積極支持引導農民在特色農業、設施農業、農產品電商等領域創新創業,優化集體經濟發展模式,鼓勵開展農村閑置農房、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,全面拓展多種收入渠道,讓農民挑上“金扁擔”。特別是對農村特困群眾,持續開展陽光扶貧,進一步提高低保、特困供養等標準,確保“不漏一村、不落一人”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,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,著力提升農民文化素質,讓農民群眾既富“口袋”、又富“腦袋”。到2022年,全市村均集體收入力爭達到1000萬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,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1.838,強村富民效應進一步凸顯。

  讓農村環境更美。對農村河道、道路交通、綠化美化、環境保潔、公共設施實行“五位一體”綜合管護,構建長效管護機制,嚴格落實“紅黑榜”制度及獎懲措施,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管理常態化精細化全域化。今年年內要全面完成107個試點村農房建設任務,讓農民群眾早日住上新房子、過上好日子。到2022年,全市規劃發展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到95%,行政村生活和建筑垃圾收運體系覆蓋率達到100%,行政村三類以上水沖式公共廁所覆蓋率達到100%,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達標率達到100%。系統謀劃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,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田園鄉村、美麗鄉村,讓“江南好”的美麗詩篇、“太湖美”的動人旋律,在無錫農村大地上得到生動呈現。

  讓農村產業更強。開展產業提質、創新驅動、載體建設、綠色引領、主體培育“五大行動”,全面提高無錫農業質量、效益和競爭力。堅持特色發展,扎實推進陽山鎮、璜土鎮、萬石鎮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,培育壯大陽山水蜜桃、長江“三鮮”、無錫毫茶、馬山楊梅等特色農產品品牌。堅持融合發展,加快促進“農業+加工業”“農業+旅游業”“農業+互聯網”發展。依托太華、興楊等農產品加工集中區,發展主食加工、竹木加工等精深加工產品;依托農耕文化、美麗田園、生態農業、古樸村落等特色資源,精心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精品亮點;依托無錫物聯網產業優勢,加快發展智慧農業產業。到2022年,全市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70%以上。堅持規模發展,發揮無錫農業園區建設優勢,持續深入實施“百企建百園”工程,引導社會工商資本投資發展高效農業產業,提升農業規?;s化設施化水平。到2022年,全市高質量建成“百企建百園”項目100個、農業園區化比重達到60%以上,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9.3萬元/人。

  讓鄉村治理更有效。堅持以治理載體和機制建設為重點,深入推進“一核心四平臺”鄉村治理體系建設,完善“黨建引領、三治融合”路徑,加快構建鄉村善治新格局。嚴格落實基層黨建工作主體責任,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牽引力、思想凝聚力、組織戰斗力、隊伍創造力、基礎保障力,到2022年,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的村占比達到80%。堅持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深化完善網格化治理機制,推動“大數據+網格化+鐵腳板”治理模式向農村地區延伸,到2022年,全市鄉村網格規范達標率達到100%。緊扣治理能力建設需要,復制推廣徐霞客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經驗,大力推進黨群服務中心、基層治理網格、便民服務中心、股份合作組織、文明實踐陣地等重要載體建設,提升標準化智能化水平。

  讓城鄉融合更深入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,大力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、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,走出一條城鄉攜手并進、互利共贏的新路。推動財政資金向“三農”重點任務傾斜、向補齊農村短板傾斜、向鎮村基層一線傾斜,用好用活地方專項債券、鄉村發展振興投資基金等手段,擴大農業融資擔保和“惠農貸”等涉農金融業務的范圍和規模,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,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需要。積極穩慎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,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,依法依規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,努力滿足農村產業發展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、農村公共事業等用地需求。探索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,大力發展鄉村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公共事業,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發展的溫度、幸福的質感。到2022年,農村衛生室建設(15分鐘服務圈)覆蓋率、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均達到100%。

本篇文章共有1頁 當前為第 1

關閉窗口